文档下载
网盘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NTbOzVIVik-FuQABwqgbRA
提取码: iuwr
部分内容展示
1952年,马柯维茨(Markowitz)在《金融杂志》(Journal of Finance)上发表题为《投资组合的选择》( Portfolio Selection )的博士
论文是现代金融学的第一个突破,他在该文中确定了最小方差资产组合集合的思想和方法,开创了对投资组合管理的先河,奠定了投资理论发展的基石。其后,在马柯维茨均值—方差分析的基础上,夏普(Sharpe )、林特纳(Lintener)、莫辛(Mossin)等研究了竞争均衡市场中金融证券价格的形成,提出了竞争市场中确定资本资产价值的数学模型,称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简称CAPM)。
CAPM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之上,其核心是尽量使有着不同初始财富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的特征相同化。这些假设条件如下:
1、投资者以资产组合在某段时期内的预期收益率和标准差来评价该资产组合(对于某项资产或资产组合,预期收益率=(期末价值一期初价值)/期初价值,风险由预期收益率的标准差来衡量)。
2、在投资风险既定的条件下,投资者总是追求最大的收益率;在投资收益率既定的条件下,投资者总是尽量回避较大的风险,这就意味着他们都依Markowtitz的M一V模型来优化投资行为。
3、市场上存在着无风险资产并且所有投资者有着相同的资产持有期,这样市场上所有投资者就可以按相同的无风险利率借出或借入无风险资产。
4,资本市场是一个完全市场,不存在资本与信息流动的阻碍。因此,假设没有一个投资者的行为能大到影响整个证券市场,没有交易成本及所得税,所有投资者均可免费得到所有有价值的信息。
5,资产无限可分,即投资者可购买一个股份的任一部分,这样就可保证投资者可以以任何比例分配其投资。
6、投资者有相同的预期,即对预期收益率、标准差、证券之间的协方差有相同的理解,这就是一致预期假设。
这些假设条件将市场限定在均衡状况下,使每一位投资者面临着同一个有效集—最佳风险投资组合(即切点组合)。它是客观存在的,而与个别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无关。据此,我们可通过考察市场上所有投资者的集体行为,以获得每种证券风险与收益率之间的均衡关系的特征。
1973年,Fama和Mac Bcth提出基于消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CAPM。该模型建立在消费基础之上。
CCAPM的思想在于:当期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是替代关系,每个居民都会进行金融资源的配置,通过选择一定量的消费和资产实现预期贴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在边际效用作用下驱动资产价格的变化,从而影响资本市场价格。
CCAPM最大特点是侧重长期动态分析。投资者不仅需要考虑金融资产的收益和风险,也要考虑金融资产以外的其他因素。用投资者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来刻画投资者行为,使得在消费和投资决策中,同时考虑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上的各种变量,最终得到资产组合一般均衡。
CCAPM模型的提出是金融学的有一大飞跃,使在金融学中使用一般均衡成为可能。但是CCAPM无法解释1995年Mehra提出的股票溢价之谜,也无法解释1989年Weil发现的无风险利率之谜。
在CCAPM模型的进一步深化中,逐步引入各种行为因素,比如财富偏好、损失厌恶等,来重新构造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研究学者还不断提出新的因子、新的理论,加入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中,以期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一个更为精准的资产定价模型。
(三)行为资产定价
行为金融学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1979年,心理学家丹尼尔·卡纳曼在其文章中提出了人类风险决策过程的心理学理论。八十年代行为金融学逐步走向成熟,九十年代得到迅猛发展,近年来也迅速发展,在投资实践中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行为金融理论最大的特点是:指出人类存在的许多非理性行为,对理性人假设提出了质疑。从而利用心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工具来解释金融市场现象。
心理学实验表明,人类在风险状态下的行为特征具有非理性。如在面对收益时人们普遍表现为风险厌恶,在面对损失时又表现为风险寻求;人们在处理概率问题时,常常存在系统性的错误估计等等。面对这些非理论的心理,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很难进行解释,所以行为金融学的理论直接从投资者的心理基础出发,研究投资者心理对资产价格的决定,对金融市场均衡的影响。
行为金融模型中最为经典的模型有:DHS模型与BSV模型。DHS模型吸收了De Long等人对现实金融市场中噪声交易者的风险等研究成果,提出过度自信和有偏自我归因偏差,解释了中国股市的“股票溢价之谜”。BSV模型建立在保守主义和代表性启发式的心理学基础之上,提出投资者行为反常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证券市场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