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写作 >

怎么做到SCI论文轻松发表成功

现在, SCI是评价一个学者学术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职称评定、项目申报和项目验收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人力物力、平台环境、精力学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SCI论文难以正常发表。

怎样才能做一个高产的 SCI学者?特别是能年发表5+,甚至10+数量的 SCI论文。从我个人的观察来看,还是有一些捷径的。今日将其整理出来,供大家批评参考。

论文写作

01
多投稿IF<0.50的刊物
 
这类期刊多为新兴期刊或常年低档期刊,竞争力不强,投稿命中率高。特别是有大量中国人在此灌溉的刊物,命中率会非常高。在中国,有数百万人通过长时间的摸索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值得信赖。
 
但是还有一种风险,时间久了,履历上都是些影响因子很小的文章,灌水爱好者的臭名,贴上就揭不掉。

02
国外开源出版物的多次投稿

开放源码出版物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事物,易于投稿成功,这也是近年来的共识。同 IF=4.0上下的出版物一样,开放源码出版物与非开放源码传统出版物相比,投稿难度不同。但是这些年来,开源出版物有从混乱走向规范的趋势,投稿困难有所增加,但毕竟还是容易的。

开放源码出版物并不是人人都能玩的事情,需要很高的出版成本,因此,成为中国有实力、有资金的科学研究爱好者的最爱。开放源码出版物通常在严肃、权威的场合发表,受到非议,可能因此招致麻烦,葬送宝贵的学术机会。

03
多次参与国内机构组稿
 
在许多出版物中,中国人发起来不容易。但聪明的中国人总有办法。举例来说,许多刊物都希望有学者出头,组织专刊或特刊,编辑从中可以得到片刻的休息和放松。对敏感嗅觉的学者而言,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专门刊物或特刊,也有同行评审,但把握的尺度肯定可以不同程度的人为操作,也比平时松了很多,只要差不多就可以蒙混过关了。
 
这当然也是有风险的,时间久了,简历上发表的论文都带个 S,总让人觉得是投机取巧,觉得不是名门望族,缺乏风度。
 
04
多次撰写综述和评论论文
 
评述论文是一种不需要材料、旅行、考试等实际费用,只需个人投入时间的论文,因此,它成为许多缺乏科学研究项目的 SCI爱好者的首选。但是能够写好一篇综述论文,却并不容易,时时功亏一篑,一事无成。
 
评语文章,短则1/3,1/2,长则1~2个版面,发表的刊物一般 IF都很高,可谓投入小,收益高,是 SCI爱好者的最爱,喜欢冒险,剑走偏锋。即使失败一百次,只要成功一次,就会名利双收,投机的特质就会显现出来。
 
它还有一个缺点,批评性的论文容易招来是非、深陷争议,通常论文是发表的,但是毁誉参半。它要求有一个坚强的大心脏,如果是玻璃心一片,那就只能苟延残喘苟活于世了,看来也不是很体面的事。发表的评论文章多了,还给人一种懒散的感觉,在某一领域缺乏深入系统、扎实的坏印象,当然,这是次要的。
 

05
无休止的论文流动
 
作为 SCI多产的学者,论文流水线永远不会停滞不前,外审论文永远5+,甚至10+,才能形成一条永不停息的论文流水线。应该不断的寻找好的材料,好的想法,让这条生产线充满生机,保持活力。
 
文章管道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发挥个人优势,与他人进行管道式合作。例如,大老板拍案而起,提供了科研环境,小老板布置了具体的实验方案,安排人员,青椒和研究生进行试验和写论文,由老外合作者完成最后的论文整理和语言润饰,形成了一整套标准化、成熟、国际化的 SCI生产流水线。每一个环节都

有专人负责,纯熟且专业,生产效率必然强健。
 
这样的方法也有缺陷,经常被不具备生产 SCI论文条件的学者非议,心生鄙视,却又无能为力,这就需要强大的力量做依靠。

06
相同题目的论文副本
 
假如你是从一个方向发表了几篇论文,那就好像你推开了一个窗口,你可以发表很多 SCI论文。可通过不同区域、不同材料等多种方式,疯狂地进行复制和复制,这是论文获得高产的不二法门。
 
比如,在黄河泥沙方面发表 SCI论文,以此类推,就可以继续发表相同主题的长江、珠江、海河、松花江、孔雀河等多个流域的 SCI论文。若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方面发表 SCI论文,可继续在东北黑土、华北平原、西北风沙地带、西南山区等 N个地区发表 SCI论文。
 
报纸在复制和自我克隆的过程中,像癌细胞一样疯狂膨胀,然后名利双收。这一方法的缺点并不明显,可能会使个人感到厌烦。比如自己吃后吐出后再吃,然后吐出后再吃。想想真令人作呕,但想想收益,为了生存而活,也不要紧。
 

07
建立铁三角式的团队互补性
 
发表 SCI论文,是算数增长,加法增长的过程。但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合作者,最好是两个合作者,特别是有能力互相配合的合作者。假如每个人每年发表5篇 SCI,那么两个人互为发表10篇,3个人互为发表15篇。久而久之,在单打独斗的傻帽学者发表20篇 SCI论文的时候,你的论文已经50+了,成名了,笑傲江湖了。
 
这样看起来很合理,至少每个人都在互相平衡,谁也不占谁的便宜。与此同时,也可以形成相互的积极影响,互相促进,防止出现拖延等消极现象。纸债在手,懒惰实在是良心不安,不必扬鞭自奋蹄便成必然。这样做的缺点是,找合作者不容易,也容易混淆视听,总有一些人觉得吃亏,最后不欢而散,还容易受到其他团体的攻击,也容易问难。

08
转向高产量研究方向

有些学科天生就是苦逼的,就数量而言,发表 SCI论文有许多先天缺陷。到了论文为王的时代,看着一个依靠 SCI论文登堂入室的学者,成了冉冉升起的学术明星,成了依靠 SCI论文成名的人才,此时难免心生嫉妒。在接下来的十年中,你可以发表多少 SCI论文,基本上可以估算出来。假如竞争不大,就考虑“穷则思变”。
 
假如坚持自己的专业,从 SCI论文的数量上来看是没有前途的,那么就要研究重点战略性转移。可完成性转移,为自己开辟新的研究方向。亦可采取学科交叉的方式转移,给自己留有空间,给自己一个台阶,也可称之为“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发展。
 
这一思想的危险在于,抛弃祖业,舍身犯险,险中求荣,也许因为自己生疏了这一领域,犯了一些低级的错误,让同行们丢脸。特别是,多次跨越国界尝试失败,成为失魂落魄的三姓家奴,更令人心痛不已。

  • 添加微信,提供课题关键词,帮你找

猜你喜欢

热搜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