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下载
网盘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drcfei3-TH0svcKtGkBTnQ
提取码: hqg0
部分内容展示
傣族的乐舞文化作为其独特的历史传统流传至今,向各族人民展示了向往和平、追求自由且性情朴实敦厚的民族风貌。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并各具特色。自古以来,其生活的潞西就有“歌舞之乡”的美誉。本文对傣族舞蹈的动作特征进行了分析,首先对傣族舞蹈的界定,分类,和主要风格进行研究,然后以傣族舞蹈《凤尾竹下》为例,通过傣族舞蹈的基本特征,来分析了《凤尾竹下》舞蹈中的动作特征,以便了解傣族舞蹈风格特征以及审美意识发展的轨迹,加深对傣族舞蹈美学意义的理解,从而促进傣族舞蹈更好的发展。
云南的地形十分复杂,山地高原约占全省面积的93%以上。傣族虽然居住在山谷间的平坝上,但山地的动态特征也反映在人们的劳动生活中,尤其是妇女,她们在担水、挑谷、扬场等劳动时的步态和形体劳动中,就有一顺边的特点。例如:过去,傣族在秋收后扬场中不使用风车,而是两手各持一把大竹蔑扇,用扇风的方法筛选稻谷,这种筛法就是别致的一顺边的动态。当她们右手高举蔑扇的同时,右脚亦弯曲并高高抬起,然后,手脚同时向下用力地扇风,身体由右方向左侧转动,左手扇风时,姿态和转动与右手一致,都是手脚同出一侧,作为舞姿造型的一顺边,又和审美情趣有关。“一顺边”是高原舞蹈特有的动律和形态,高原民族的舞蹈中,都有这种文化现象。而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在于“三道弯”和“一顺边”融和后,又在傣族也有的安详、舒缓的动律中体现出来,成为民族审美情趣和舞蹈者的动态形象。
在《凤尾竹下》的动作处理和选择上,通过观察和分析的。作品中,运用身体的扭曲动态和“三道弯”的审美形态作为主题动作的基础,因为这两个动作对拟物一棵“凤尾竹”是很具形象化的。整个作品都是由这两个主题动作为基础,来延伸和发展。运用抽象的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三道弯”审美形式,组织舞台语言,通过形象的塑造来表达舞台形象背后的人文关怀,同时赋予舞台形象、肢体语言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众所周知,艺术形象作为舞台作品中重要的外在基础。它的成功与否关乎形象的准确表达;关乎主旨思想的诠释发挥;更关乎舞台意境的深刻传递。所以编舞者在编创《凤尾竹下》时,遵循了傣族舞蹈中,手部动作和身体带着呼吸同时缓慢的运动方式,尽显傣族舞蹈形态的端庄和柔美的意韵。突出了傣族舞蹈“雕塑性”和“三道弯”特点。傣族的“三道弯”形态可以和“枯凤尾竹”的形态很好的结合,再加上傣族舞蹈形态特征具有相对静止的“雕塑性”特点,也与舞蹈中“凤尾竹”的形象很吻合,可以很好的运用这些特点来虚拟一棵“凤尾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