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下载
网盘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q-LZnPcEJR-3faPQF4WWeA
提取码: 83wv
部分内容展示
张爱玲是一位竭力描绘中国社会现代性的作家,在她的笔下,通过对空间的分析,展现了女性的生存焦虑,空间体验与个人的生命历程、家庭环境和成长的城市环境密切相关。文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虚构时空的艺术,那么必然与作者的经验相关,所以对任何作家而言,其空间体验和空间观念最终会在写作中浮现出来。本文对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空间叙事的文化意蕴进行研究,旨在为张爱玲小说文本解读提供多重角度透视和多层意义解读。
张爱玲原名张煐,中国现代作家,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
小说、
散文、
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为讨论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空间叙事的文化意蕴,本文对有关张爱玲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分析,发现虽然已经有学者关注到其小说空间,如孙绍荣《解读张爱玲小说中的“第三空间”》从女性的成长空间和婚姻空间两个方面,重新解读了张爱玲的小说;王敏《两种空间中的女性生存焦虑——对张爱玲小说花凋的解读》从后殖民主义女性空间理论出发,结合小说《花凋》的文本分析,通过对现实空间/诗意空间、社会空间/家庭空间的分析,展现女性的生存焦虑。这些文章洞察了空间在张爱玲小说中的表现,但是大都偏重研究空间与人物思想、精神方面的关系,忽视了空间与小说建构的关系。在张爱玲小说叙事艺术方面,虽然已经有学者关注到空间与小说叙事的关系,如王百玲《论张爱玲小说的叙事时间与叙事空间》,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来分析,时间、空间对张爱玲小说叙事进程的推进和叙事策略的影响,但是在研究中将小说中的时间和空间置于同等地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空间的重要性,空间的叙事功能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上述学者对空间叙事以及张爱玲小说空间问题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本
论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叙事学、空间理论、小说批评理论等,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小说的叙事空间及其特征,从物质空间、精神空间、意象空间三方面论述小说空间特征;二是作家利用空间进行叙事时所采用技巧。为张爱玲小说文本解读提供多层意义解读和多重角度透视是本
论文的写作意图之所在。
逐渐认识到空间的重要性,因此从空间叙事角度来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文本价值既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也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张爱玲真正登上文坛,始于1943年。那一年,她的《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沉香屑·第二炉香》被“礼拜六派”代表人物兼《紫罗兰》杂志主编周瘦鹃看过之后大加赞赏,当下决定在当年《紫罗兰》的5、6月号上发表。两篇作品面世后,不仅受到文坛的注意和称赞,还受到了市民读者群的欢迎。从此,张爱玲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小说,足以见得这位年轻女作家的才华。1943年下半年开始,她紧接着发表了小说《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封锁》、《金锁记》、《琉璃瓦》等多篇小说,后来一年内又发表了《年青的时候》、《花凋》、《创世纪》、《连环套》、《红玫瑰与白玫瑰》、《殷宝滟送花楼会》、《等》、《桂花蒸?阿小悲秋》等小说。1943-1944两年间,张爱玲的小说在多本杂志中发表,受众面也很广,足以见得张爱玲受到读者和出版市场的欢迎。1944年9月,张爱玲的小说结集出版,命名为《传奇》,共收录张爱玲在1943-1944年间发表的小说十篇。1945年初,张爱玲又出版了散文集《流言》,共收散文三十篇。如此密集的创作和书籍出版,充分显示了张爱玲在上海“洛阳纸贵”的地位。张爱玲作为一个天才的女作家,本身就是一个文坛的“传奇”,可以说是上海在战争“孤岛”时期最为醒目的一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