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下载
网盘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8V66JQBHJJQC9wGkWnHKg
提取码: pp28
部分内容展示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格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对患者进行筛选,共获得80例患者,按照简单随机方法分成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疗法,对照组常规针刺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shworth 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结果:治疗前两组之间Ashworth分级情况比较,p=0.76>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具有可比性。两组间治疗前后组内比较,p=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均可降低患者痉挛分级;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p=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痉挛分级降低较对照组明显。
治疗前两组间患者Fugl-Meyer积分相比,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间积分比较,P<0.05,组间差值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方法均可以提高患者Fugl-Meyer积分、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从治疗前后的积分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看,温针灸法疗效更明显。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治疗前两组间患者Barthel指数积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差值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三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有改善,但是两组间差异并不明显。
结论:温针灸法及常规针刺法治疗都可以改善偏瘫患者痉挛情况,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但温针灸组效果优于常规针刺组。
关键词 :针灸;中风;痉挛性瘫痪;
更多范文
《黄帝内经》对于中风偏瘫的认识和治疗,对后世防治中风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素问·痿论第四十四》指出:“治痿独取阳明”,此法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灵枢·热病第二十三》提出:“偏枯……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可见针灸早已被古人广泛应用于中风偏瘫的治疗,虽然未记录穴位的选择,但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益不足、损有余”等治疗大法。到了《针灸甲乙经》中记载了“偏枯不能行……照海主之”、“偏枯不仁,手瘛偏小筋急,大陵主之”。《肘后歌》言“手臂拘挛急”,则选用“尺泽深刺去不仁”。《铜人输穴针灸图经》提到了“极泉治四肢不收”疗效确切。《针灸大成》曰“灵道主肘挛”、“中风肘挛:内关”、“少海主肘挛腋胁下痛,四肢不得举”。《针灸集成》也记载了“大接经治中风偏枯,……皆取十二经井穴”。艾灸也是古代常用的治疗方法。《圣惠黄帝明堂灸经》记载:“忽中此风,言语謇涩,半身不遂,宜于七处,一齐下火,各灸三壮。如风在左灸右,在右灸左。一百会穴,二耳前发际,三肩井穴,四风市穴,五三里穴,六绝骨穴,七曲池穴……根据法灸之,无不获愈。”《针灸资生经》明确给出了中风偏瘫的针灸处方:“半身不遂……常令身上有灸疮可也……若灸则当先百会、囱会,次风池、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风市、三里、绝骨……但按酸疼处灸之,若两边灸亦佳,但当自上而下灸之。”以上的手臂拘急、麻木不仁、四肢不收、肘挛、半身不遂等皆是中风偏瘫痉挛的表现,说明针灸治疗偏瘫历史悠久。而以上选取的手三里、大陵、尺泽、曲池、合谷、极泉、内关、少海、十二井穴、百会、风池、肩髃、风市、照海、环跳、足三里等穴,到现代仍是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主穴,被临床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