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发表 >

论文被拒后应该怎么办?

准备一份稿件是不容易的。那常常是我们日日夜夜煎熬的结果。都说学者是在享受科研的乐趣,其实我们为此会付出很多。为了发表一项工作,我们得有主意,我们得有手段,我们得有时间,我们得有毅力,我们得有智力,我们得有牺牲,我们得有方法,我们得拥有常识,我们得掌握专业,我们得通读文献,...,我们得完成科学研究的这些基本过程,我们得书写论文
 
身在学术界,可以想象论文对我们有多重要。虽然我们在鼓励破五唯,比如说不要唯论文,但那绝对不是说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要论文——“不唯”绝对不等同于“不要”。谁都知道,申请学位,申请职位,晋升职务,申请项目,...,哪怕是交个学术界的朋友,如果两手空空,一篇文章都没有,谁又会相信我们有资格?
然而,写出论文不等同于能发出论文。只有论文发表了,我们才会取得对我们原创知识的所有权,我们的贡献才能得到认可,才会有人承认我们有了贡献。
考虑到有的是期刊适合发表我们的论文,于是我们精选了目标期刊,按照指南要求准备了稿件,书写了投稿附言,将稿件投递了。想想我们确认submit的那一刻,那时的心情,那时所想的——我们想的不仅仅是终于投出去了,我们想的是什么时候会收到回复,得到审稿意见,收到主审编辑的决议(decision letter)。
令人忐忑不安的是,我们谁都事先知道,编辑决议除了接受发表(accept),还有修改后再审(revision)以及拒稿。其中,修稿后再审的最终结果就剩下两种:接受发表和拒稿。
这里,我们只考虑被冷冷地拒稿了的情形。不管主审编辑如何客套地道歉和说一些宽慰我们的话,我们知道,那就是一种客气而已。我们宁愿得不到任何客套,我们只在乎被录用。
现在的结局是,我们的文章被拒了。
更糟糕的是,主审编辑一般依据匿名审稿人的评审意见作出拒稿决定,让我们都不知道是谁在“为难”我们,让我们处于有气没地撒的尴尬境地。拒稿期刊甚至会理直气壮地说,对一些稿件作出拒稿决议是保障期刊质量和学术论文质量的不可避免的做法。可作为作者,我们事先并不会认为我们的稿件不值得发表,否则我们就不会投出去了。
我们被拒后,怎们办?杜克大学分子遗传学和微生物学博士本·穆德拉克(Ben Mudrak)倒是说的轻松,他说有五种处理方式,好像我们拒稿后路子反而多了似的。他建议了哪五种方式呢?第一种是上诉,让主审编辑更改决议。第二种是依据审稿意见修改后,重新向原有期刊投稿。第三种是进行适当修改,改投别的期刊。第四种是不做修改,改投其它期刊。第五种是,不投了,让论文就此消失。
其实,每一种建议都适合特定的情形,这也是现实学术圈中发生过的。现在就来看看什么情形下适合做出哪一种决定。为了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习惯性顺序,我们往下将本·穆德拉克提到的五种处理方式倒个顺序来讨论。
 
1 放弃论文的情形
如果同行评审确实找到了论文存在原则性错误或重大不足,或者指出我们不小心重复了已有研究,以致我们认识到根本无望通过修改原稿来达到在任何严肃期刊上将其发表的要求,那么正确的决定显然是放弃,不要再考虑这篇论文了。
以上不一定是放弃论文的唯一理由。可能还有一些其它情形让我们觉得可以或者不得不直接放弃。以下仅仅例举五条额外理由。
  1. 被拒的工作仅仅是我们多项工作之一,被拒掉一个并不算什么,放弃它可以让我们专注于其它工作,如果被拒工作不是那种离开它地球就不转的工作。

  2. 在被拒过程中,我们有了新的认识,以致可以专注于考虑发表新的工作,而原有工作已经降为次要地位甚至完全不重要了,不值得再单独作为一项工作去发表。比如说,我们被拒的工作涉及的是一个新的方法,以实现某种精度的测量为目的,但现在我们得到了一个精度高得多的方法,不需要发表低一些精度的方法了。或者说,新的工作让被拒工作显得有些过时了。
  3. 如果我们发表那篇论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实现某种机会(学位,职位,...),且在被拒后机会已经实现了或者永远无望了,那么,可以考虑放弃那篇论文,如果没有深刻理由让我们继续去纠结那项工作的话。这类情形对应的场合很多,因此,这里没有必要给出具体的例子。
  4. 如果我们已经失去继续修改被拒论文的条件,例如,我们已经在一个完全无法专注于论文工作的地方就职了,那么放弃就是一种选择。
  5. 我们可能失去兴趣,既然这样,我们就可能得放弃。在这种情形下,坚持不一定正确,除非有别的理由不支持这种打算。

 
2 不做修改,改投其它刊物
如果审稿人和主审编辑一致认为,我们的稿件仅仅是投错了刊物,其内容更适合其它刊物,并且审稿人没有提出实质性的需要修改的建议,那么直接改投其它刊物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这种例子在现实世界中真的发生过。例如,至少有这样的未经严格证实的传说:
前苏联科学家Godunov提出了一个后来被认为是划时代工作的某物理问题的计算方法。他先被某物理学刊物拒稿,理由是稿件不太物理。后被某数学刊物拒稿,理由是稿件不太数学。最后他找了一位朋友当主编的期刊,于1959年发表了。
如果与上面的情形完全不同,你只是真的确信遇到了一个不讲道理的编辑,该编辑找到了不讲道理的审稿人,不讲道理地把你的稿件拒了,那么就没有必要和不讲道理的人去纠缠。此时,可以不做修稿,改投其它刊物(当然,在风格上还是需要按新的目标期刊指南要求改造一下),以便让稿件落到讲道理的人手里。
 
3 进行修改,改投其它刊物
当然,对于上面介绍的第2种拒稿情形,我们也可以参照审稿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改投其它期刊。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它情形可以这样做。
一种常见的情形是,许多作者总是希望自己的稿件能被行业内奉为顶刊的期刊发表,于是总是倾向于先投更好或者最好的刊物。好的刊物拒稿率本身就高,于是,哪怕是好的稿件也可能被拒稿,理由是稿件数目远远超出期刊能发表的数目,或者是必须达到绝对的高标准才能考虑发表。对于这种情形,如果被拒稿了,我们往往会改投档次更低的期刊。
识马需要好的伯乐,因此也有反过来的情形。在这种情形下,你先是随便选了一个级别不是特别高的刊物,期望能顺利发表,结果反而被拒了,原因是,至少你能确信,该期刊不识货。此时,可以对论文进行适当修改,改投更高档次的刊物。
 
4 进行修改,重新投稿到原有期刊
有两类情况,适合对被拒稿件进行修改后重新投到拒稿的期刊。
第一类是编辑或期刊原因。这又有两种情形。
  • 第一种情形是,经过多轮审稿还是达不到要求,修改次数超过了期刊允许的上限。比如说,有的期刊可能只允许修改三次。
  • 第二种是论文看似可以通过,但编辑认为作者不被拒稿就不会重视修改,因此干脆拒了,以便让作者重视起来,重新投稿应该会给出基本达到要求的版本。

第二类是论文质量或作者原因。被拒后,很快解决了导致拒稿的问题。例如,原稿因有一重大错误导致被拒,但后来修正了错误,再次投稿时,导致拒稿的因素就不存在了。

重新投到原有期刊的可能好处是,你已经锁定了原因,投到原有期刊一般不会引起新的困难。但也存在不确定性:

  • 如果主审编辑倾向于发表,那么该编辑收到重新投稿后,会将稿件寄给原审稿人(甚至排除掉最意见最负面的审稿人),加速审稿。对于这种情况,论文被通过的可能性极高。

  • 也存在这样的情形,主审编辑完全选择新的审稿人。此时,新的审稿人可能会提出新的问题。此时,是否能被通过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  
5 进行申诉和反驳
如果我们确信自己的论文没有问题,已经不是改正错误和提高质量的问题,而是审稿人或者主审编辑本身有偏见或者有误解,那么被拒稿后可以考虑提出申诉。
如果是审稿人有问题导致拒稿,此时可以向主审编辑申诉。如果确信是主审编辑有问题,可以向主编申诉。
上诉的好处是,一旦上诉理由被认可,那么可以比重新投稿获得更早的原创权。上诉的不利因素是,一般情况下,上诉很难成功,不仅可能没有结果,而且会耽误重新投稿,在某些竞争激烈的问题上失去优先权。
即使有绝对理由,上诉时也需要有技巧。那么,上诉时需要注意什么呢?下面以审稿人原因为例来说明。此时,直接向主审编辑上诉。
首先,需要从指南了解到,期刊是否允许上诉,上诉有什么要求。如果允许,就可以考虑下一步。
其次,看看拒稿原因是否比较单一或聚焦。如果审稿意见给出的是一堆的负面意见,最好不要上诉。如果拒稿原因单一或聚焦,就只需要明确指出为何这个原因不成立。如果能明确指出审稿人的误解,那么上诉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一些。
接下来,准备一封上诉信和一封反驳信。上诉信(appeal letter)是给主审编辑看的。反驳信是给审稿人(或者主审编辑同意上诉后,另找的第三方审稿人)看的。
在申诉信中,简单致谢主审编辑,用客气的语言指出审稿人错误在哪里即可。你千万别骂审稿人。否则,编辑会认为你在其它场合会骂编辑。还有一种情形是,说不定那位拒稿的审稿人就是编辑本人。
在反驳信中,用客气的语言致谢审稿人为你的稿件所作出的付出,指出可能是稿件没有讲清楚导致审稿人产生了误解,接着明确指出审稿人误解在哪里,希望审稿人能最终理解本来的意义。
一些期刊还给出了如何写申诉信和反驳信的指南(见本文末尾的参考文献),读者可以参考这些指南书写申诉信和反驳信。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申诉信还是反驳信,都需要十分冷静,不要使用激烈的言辞。

  • 添加微信,提供课题关键词,帮你找

猜你喜欢

热搜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