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我国SARS疫情后便出现了大量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疾病的患者。对大学生而言,假期延长,长期居家,必须减少外出,无法正常到校学习和参与社交活动,可能影响其学业并加剧焦虑和抑郁感。目前对于COVID-19的研究集中在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没有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本研究通过横断面调查,探讨各种因素对大学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激状态下心理健康的影响。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
以武汉地区的高校为研究主体,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①年龄≥18岁;②正就读于武汉市高校;③问卷填写完整且填写时长≥100s。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在线问卷调查的方法,采取自愿填写原则,通过统一指导语告知参与者此次调查的目的及意义,保证研究对象的知情权。研究使用1959年汉密顿(Hamiltion)编制并临床使用的焦虑量表,该量表分为14道题目,在具体题目中,第7至第13题属躯体性焦虑测试范畴,第1至第6题和第14题属精神性焦虑测试范畴。
研究结果:
类别变量的频率统计结果,如下表2-1所示。
表2-1  类别变量的频率统计
	
		
			| 题项 | 选项 | 频率 | 有效百分比/% | 
		
			| 性别 | 男 | 114 | 40.2 | 
		
			| 女 | 170 | 59.8 | 
		
			| 总计 | 284 | 100 | 
		
			| 年级 | 专科 | 18 | 6.4 | 
		
			| 大一 | 59 | 20.6 | 
		
			| 大二 | 55 | 19.3 | 
		
			| 大三 | 65 | 22.8 | 
		
			| 大四 | 78 | 27.6 | 
		
			| 研究生 | 9 | 3.3 | 
		
			| 总计 | 284 | 100 | 
		
			| 每日不同上网时长 | 1小时及以内 | 47 | 16.8 | 
		
			| 2-3小时 | 108 | 37.9 | 
		
			| 4-5小时 | 73 | 25.7 | 
		
			| 5小时以上 | 56 | 19.6 | 
		
			| 总计 | 284 | 100 | 
		
			| 学科专业 | 自然科学 | 86 | 30.2 | 
		
			| 社会科学 | 73 | 25.7 | 
		
			| 人文艺术 | 21 | 7.5 | 
		
			| 工学 | 104 | 36.6 | 
		
			| 总计 | 284 | 100 | 
	
	 
 
疫情防控期间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焦虑水平的统计结果,如下表2-2所示。
表2-2  疫情防控期间不同性别大学生焦虑水平比较
	
		
			| 量表条目 | 男性(n=114) | 女性(n=170) | t | F | P | 
		
			| 时常担心和担忧最坏事情发生,易被激惹 | 1.66±0.968 | 1.84±0.986 | -4.005** | 0.046 | 0.000 | 
		
			| 害怕黑暗、陌生人、独处、动物、人多的场合 | 1.53±0.924 | 1.76±1.036 | -5.106** | 16.148 | 0.000 | 
		
			| 难以入睡、易醒、睡眠浅、多梦、睡醒后感到疲倦 | 1.55±0.917 | 1.76±1.025 | -4.538** | 14.465 | 0.000 | 
		
			| 注意力和记忆力较差 | 1.76±1.038 | 1.98±1.108 | -5.867** | 0.227 | 0.000 | 
		
			| 对一般事物或曾经喜爱事物丧失兴趣、忧郁 | 1.58±0.913 | 1.72±0.948 | -3.182** | 2.371 | 0.000 | 
		
			| 与人谈话时紧张、咬手指、握拳、面肌抽动 | 1.42±0.748 | 1.36±0.638 | 2.823** | 31.849 | 0.000 | 
	
	 
注:**P<0.01,*P<0.05,表示相关性显著。
不同培养层次的大学生在焦虑诊断的总体项目和子项目的得分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疫情防控期间不同培养层次大学生焦虑水平统计结果,如下表2-3所示。
表2-3  疫情防控期间不同培养层次大学生焦虑水平
	
		
			| 量表条目 | 研究生(n=9) | 本科生(n=275) | 专科(n=18) | X2 | F | P | 
		
			| 时常担心和担忧最坏事情发生,易被激惹 | 2.01±1.423 | 1.76±0.983 | 1.85±1.038 | 20.136 | 3.968* | 0.016 | 
		
			| 有情绪反应、不能放松、感到不安 | 1.76±1.402 | 1.59±0.867 | 1.68±1.002 | 24.382 | 5.964** | 0.002 | 
		
			| 害怕黑暗、陌生人、独处、动物、人多的场合 | 2.03±1.426 | 1.64±0.976 | 1.79±1.038 | 23.476 | 6.148** | 0.003 | 
		
			| 难以入睡、易醒、睡眠浅、多梦、睡醒后感到疲倦 | 1.78±1.384 | 1.68±0.968 | 1.75±1.346 | 15.217 | 3.783* | 0.038 | 
		
			| 肌肉酸痛、活动不灵活、经常抽动、牙齿和声音发抖 | 1.78±1.384 | 1.47±0.768 | 1.53±0.836 | 26.384 | 3.938* | 0.017 | 
		
			| 视物模糊、忽冷忽热、浑身刺痛 | 1.78±1.384 | 1.45±0.743 | 1.49±0.769 | 32.428 | 3.297* | 0.035 | 
		
			| 心动过快、心悸、心博脱漏、胸痛、血管跳动感 | 1.78±1.384 | 1.40±0.692 | 1.46±0.793 | 36.869 | 4.318* | 0.014 | 
		
			| 呼吸困难、胸闷、窒息感 | 1.78±1.384 | 1.38±0.716 | 1.46±0.732 | 39.429 | 4.476* | 0.012 | 
		
			| 食欲不佳、消化不良、腹泻、便秘、体重减轻 | 1.78±1.384 | 1.41±0.739 | 1.46±0.764 | 34.215 | 3.316* | 0.037 | 
		
			| 尿意频繁、尿急、停经 | 1.26±0.459 | 1.38±0.662 | 1.42±0.729 | 10.243 | 4.137* | 0.015 | 
		
			| 与人谈话时紧张、咬手指、握拳、面肌抽动 | 1.76±1.403 | 1.36±0.638 | 1.46±0.761 | 49.486 | 6.608* | 0.002 | 
	
	 
 
每日不同上网时长的大学生在焦虑诊断的总体项目和子项目的得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疫情防控期间每日不同上网时长大学生焦虑水平的统计结果,如下表2-4所示。
表2-4  疫情防控期间每日不同上网时长大学生焦虑水平
	
		
			| 量表条目 | 1小时及以内(n=47) | 2-3小时(n=108) | 4-5小时 (n=73)
 | 5小时以上(n=56) | X2 | F | P | 
		
			| 时常担心和担忧最坏事情发生,易被激怒 | 1.63±0.976 | 1.69±0.931 | 1.78±0.957 | 1.86±1.063 | 35.806 | 6.601** | 0.000 | 
		
			| 有情绪反应、不能放松、感到不安 | 1.54±0.916 | 1.54±0.867 | 1.64±0.874 | 1.67±0.954 | 30.164 | 5.236** | 0.001 | 
		
			| 难以入睡、易醒、睡眠浅、多梦、睡醒后感到疲倦 | 1.54±0.922 | 1.67±0.906 | 1.71±0.974 | 1.75±1.061 | 32.879 | 7.671** | 0.000 | 
		
			| 注意力和记忆力较差 | 1.73±1.087 | 1.74±0.997 | 1.92±1.062 | 2.04±1.136 | 58.183 | 13.782** | 0.000 | 
		
			| 对一般事物或曾经喜爱事物丧失兴趣、忧郁 | 1.49±0.836 | 1.56±0.824 | 1.66±0.910 | 1.74±0.992 | 39.402 | 9.681** | 0.000 | 
		
			| 肌肉酸痛、活动不灵活、经常抽动、牙齿和声音发抖 | 1.43±0.806 | 1.42±0.716 | 1.51±0.728 | 1.52±0.826 | 19.468 | 3.624** | 0.015 | 
		
			| 视物模糊、忽冷忽热、浑身刺痛 | 1.42±0.763 | 1.37±0.705 | 1.46±0.734 | 1.48±0.824 | 24.215 | 4.216** | 0.006 | 
		
			| 心动过快、心悸、心博脱漏、胸痛、血管跳动感 | 1.36±0.728 | 1.34±0.667 | 1.44±0.724 | 1.44±0.728 | 24.246 | 4.803** | 0.004 | 
		
			| 呼吸困难、胸闷、窒息感 | 1.36±0.729 | 1.34±0.682 | 1.43±0.711 | 1.46±0.738 | 25.146 | 4.758** | 0.004 | 
		
			| 食欲不佳、消化不良、腹泻、便秘、体重减轻 | 1.34±0.716 | 1.35±0.397 | 1.44±0.728 | 1.47±0.794 | 24.867 | 3.928** | 0.011 | 
		
			| 尿意频繁、尿急、停经 | 1.34±0.667 | 1.32±0.641 | 1.36±0.628 | 1.41±0.721 | 20.768 | 1.869* | 0.126 | 
		
			| 易出汗、苍白、口干、易起鸡皮疙瘩、紧张性头痛 | 1.39±0.746 | 1.34±0.648 | 1.42±0.671 | 1.44±0.764 | 20.168 | 3.042* | 0.026 | 
		
			| 与人谈话时紧张、咬手指、握拳、面肌抽动 | 1.38±0.724 | 1.33±0.667 | 1.39±0.665 | 1.42±0.731 | 13.524 | 2.436* | 0.038 | 
	
	 
 
当下,武汉时隔一年,再次出现疫情。各大高校即将进入开学阶段,做好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尤为重要。
对高校而言,要加强对广大学生引导教育,做到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官方消息,让他们充分了解疫情的最新进展,同时向学生做好对政府、地方和学校所采取的强制措施的解释工作,让广大学生知晓采取这些措施的合法性、合理性、必要性、重要性。对学生最为关心的就业、毕业、开学等问题要及时公开回应,最大程度上缓解学生的焦虑、恐慌心理。
在如今的日常管理中,学校、学院往往通过微信群等各种方式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因此学校可以定期做一些推送内容,引导学生家长要敢于、乐于接受并不完美的孩子,同时要正视孩子的人格成长,留意疫情期间孩子的情绪变化,时刻关注国家关于疫情的最新防控指南,并且父母疫情期间要调节好自身心理状态,在孩子面前要积极乐观等。疫情期间,学生以往的娱乐、社交活动被局限在家庭内,学生也更倾向于利用网络和外部联系,或“宅”在家中打游戏等,一般来说,在封闭空间内,如果不能更好地沟通、交流,其负面情绪将会增加。因此,大学生应该更好地利用疫情时期,加强和父母的沟通,注意倾听父母的想法,同时可以帮助父母做些自身力所能及的家务等。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麻烦点个关注,我也会不定期的整理分享各种类型
论文范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