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写作 >

硕士论文选题依据与选题的重要标准

硕士论文选题依据:专业标准
 
学术性研究从选题开始,选题就是选择一个研究对象。本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重点是选题。优秀选题必须遵循专业标准和问题标准两大标准。
 
职业标准是什么?也就是说,一个选题必须在该研究生所学专业的范围内,必须是该专业公认的研究课题。如何确定这个标准?第一,必须以国务院学位委和教育部颁布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为准;第二,必须以国务院学位委和教育部颁布的各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学科概况”和“学科研究范围”作为论文选题的唯一依据——这是学位论文无法逾越的规则。

论文写作
 
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而言,其“学科概况”如下:“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对人的思想道德形成、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进行专门研究,培养人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它的学科研究范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规律、作用、内容、方法的研究;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历史和基本经验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的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的创新和发展的研究;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时期的教育规律和特点的研究;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培养的研究;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研究;对大学生职业道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对干部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由此可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应在上述范围内。然而,该专业研究生的很多论文选题与上述规定不符。
举例来说,有两篇关于“福德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前教育问题探讨”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以 XX大学为例”的文章。以上两个选题,肯定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的问题,而是教育学的问题。例如:一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硕士生发表了一篇题为《马克思地租理论视阈下的中国房地产价格研究》的论文,该论文明显属于产业经济学研究。也有一位科社国际合作研究领域的硕士,其开题报告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融入状况及路径研究”,更多的是社会学专业范畴的问题。国外马克思主义专业另有一篇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经济危机冲击下的法国社会福利制度研究”,这一课题同样偏离了专业研究方向。这就是说:研究生还没有搞清楚他们的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方向就会出错。
 
一般来说,硕士论文选题的专业标准比较容易掌握,研究生只要仔细阅读国务院学位委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就可以了。相对来说,题目标准更难把握,研究生犯的错误更多。

硕士论文选题的重要标准:问题标准与问题意识
 
问题的标准是什么?也就是说:一个选题一定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何谓「好问题」?“问题是研究的灵魂,”彭玉生指出,“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比正确的答案更重要,”如何确定“好的问题”?他提出了四条判断标准:
 
一、具体。经验性的问题要明确具体,切忌空洞,以小见大,不偏不倚。
 
二、集中。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研究问题或一系列相关的问题上。如果一篇文章问多个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是围绕着同一个理论轴心,而不是同一个现象或事物。
 
三、创意。原始的东西的确可贵,但真正的黄金很难得到。对新现象的研究常常会引出新的问题,但是新现象本身独特的或罕见的不一定是创新。利用新资料研究老问题,虽然很有价值,但绝不是创新,而用新的视角来研究某些老问题或一般现象,也可能很新颖。
 
四、重要性该标准包含了语义意义和理论意义。语义学意义的基本要求是研究问题要合乎逻辑,合乎事实,不能是假问题。"学术研究特别强调理论的意义,即理论的原因(theoreticalrationale)。每个好的经验问题背后都有一个理论上的问题。…理论意义的判断,不仅需要学者的理论功底,更需要学术界的认可。确定重要的概念,提出重要的问题,比做回归分析更难。对于大多数研究者来说,只有通过文献分析才能证明其研究问题具有理论意义。
 
要特别指出,在界定“好问题”的四个主要标准中,“具体”与“集中”是指学术问题必须由研究人员去把握,小问题要去解决,大问题要去控制。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这点尤为重要:一个庞大而又不恰当的问题无法容纳一个硕士论文。
 
如:《邓小平公正观的逻辑结构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理白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等。根据《专业标准》,以上开题报告的四个部分均符合专业要求。但是,就“问题标准”而言,它的选题不是太大,就是太难把握,如后三篇;就是太含糊,太空洞,就是很难完成,如第一篇选题的研究难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硕士研究生的能力范围。而且第四篇选题虽有新意,但仅一条“大学网络舆情”之“大学”范围的界定就在研究者面前树立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这条“大学”是中国所有大学还是某地的大学?那是个困境。由于研究思路决定了研究者必须大量地采用第一手资料,必须依靠实证调查来获得,其过程十分艰辛。这就意味着:如果选择多所大学作为研究对象,其获取研究数据的过程将超出研究生的能力;如果只选择一、两所大学,其获取的数据将不足以支持撰写硕士论文。而且单凭第二手资料,不但资料不够丰富,更糟的结果是:研究的可信度会大大降低。总而言之,这是一个看似美丽的研究课题,但是研究者面临着无从下手的尴尬。
 
遇有以上问题,必须调整选题——要么放弃重来,要么缩小研究范围。作为一项实证研究,大理白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表明,研究生个人是无法前往大理州1市8县进行全面调查研究来完成本论文的,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才能完成。但是鉴于这是一个富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在作者的指导下,课题最终确定为:《以大理白族洱源县白族聚居区为案例的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课题由面缩小到点,成为适合硕士生研究的课题,并顺利通过答辩。
 
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原创”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可以提倡,但不宜实现,更不要苛求。对大多数硕士研究生来说,比创新更重要、更现实的目标应该是:完成合格的学位论文!但是,少数学有所成的优秀硕士研究生能够在选题上追求“一定程度的创新”,而实现这一目标则是难能可贵的。
比如“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研究”,由于选题太多、研究资料太少而被作者否定,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积累,将选题调整为“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研究”,使一个逐渐成为热点的研究课题演变成一个极具创新价值的问题。经过对文献的整理,发现耗散结构理论作为一种源于自然科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早已受到重视,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经济、管理等领域。但是它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应用却极其有限,虽然有几个学者用这个理论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但是没有一个学者把它作为大学网络舆情的一个学术热点。所以本研究具有独到之处——以新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新的问题。在研究方法明确为耗散结构理论之后,由于研究视角的调整,研究资料的来源不再局限于第一手资料。第一、二手资料可灵活运用,相得益彰。
 
硕士生论文选题既能创新,又能长期学习与积累,既能在导师的指导下清楚地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又能发现具有创新意义的选题。以2005年为例,国务院学位委和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办[2005]64号),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学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具有敏锐学术洞察力的研究者会发现,心理学和教育学被前所未有地列入了主要相关学科。本文从理论渊源的角度,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教育学的内在联系,即: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并能够借助教育学、心理学的力量来发展。第一,教育学和心理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方法,能够开辟一个新的学术领域;第二,可能会产生新的交叉学科——一种全新的体现时代特征、适应时代需要的、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学术底色”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学”。又如,由于“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学”能够为教育心理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和实验研究,提供广阔而又几乎完全空白的学术领域;最后,不管两大学科如何相互交融,都有一个基本的事实可预见: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将迎来一个引人注目的学术增长点,两大学科之间的有机结合将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前沿。
 
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具有独创性价值的选题,即:“有效课堂管理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绩效相关研究”;“高校“思政课”课堂环境与学生学习态度相关研究”;“XX大学学生“思政课”学习态度调查研究—基于教育心理学多维理论的解读”;以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研究—以 XX经济管理学院为例”。本课题不仅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的高度评价,也受到教育学、心理学专家的高度评价。

主要的原因是:
一是“思政课”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阵地。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迫切需要对教学改革进行完善。为此,以上选题切合2005年初中宣部和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案05》的有关精神,顺应时代潮流;

其次,以上选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借鉴了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填补了传统“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中的实证科学性缺失,具有鲜明的教育实证研究特色;
 
三是以上选题(除第四题外),是基于作者长期从事的教学改革研究——“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验研究”,各研究生以自己的教学实验为研究对象,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运用课堂观察、教育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教学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用这一方法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其创新价值在于: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一般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前文提出的“好问题”之“意义”标准也是学位论文必须达到的标准,但却常常被研究者忽视。这必然会导致大量的虚假问题的产生。
 
一篇硕士论文在开篇就有这样的报道:《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虽然题目中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词,但是这个问题却是一个没有答案的伪问题。从经验与常识来看,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自身及随迁子女的生存与发展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但是,这些随迁子女进入城市后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和遇到的种种困难,更有可能是:城市的接纳能力不足,父母对安居乐业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如:义务教育、医疗保障、合法权益保障等;或者是他们在融入新的生活环境中时所产生的相互适应问题,如:社会融入障碍,由于行为失范而未得到及时纠正而引起的青少年违法甚至犯罪问题,等等。但这一切都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能覆盖和解决的。这就是说,针对这些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无论好还是坏都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从实践来看,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公平教育和社会保障,如缺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乏医疗保障,缺乏基本住房条件等。“农民工及其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任何试图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加以解决的努力,都是南辕北辙、荒谬可笑的。难以想象,带着这样一种“象牙塔”般的天真去到这个处于社会边缘的特殊群体做所谓的调查、访谈等研究时,这群人会对研究者持什么态度?!
 
通过对比以上几个问题,得出如下结论:《昆明市民办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探析——以官渡区福德村为例》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范畴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而对以农民工聚集区、城中村、民办中小学为载体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则十分恰当。与以往的选题相比,本选题的专业性更强。
 
学术研究始于发现问题,无问题则无研究。那怎样才能避免在选题时频繁出现的“以假乱真”现象,从而确定所研究的问题是“真问题”呢?在研究课题时除了遵循“意义”的标准外,还必须遵守:符合逻辑与事实,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 添加微信,提供课题关键词,帮你找

猜你喜欢

热搜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