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开题报告 >

【课题申请表】内蒙古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研究

请输入课题关键词,搜索相关范文

文档下载

网盘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kuL0FtRF3hrVB_cjwVQZxg

提取码: kjtr


部分内容展示

1.相关的理论研究
上世纪六十年代,循环经济开始产生,并得到学术界的公认,标志着环境保护意识时代的兴起。1962年,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创作的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首次出版,并引起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首次高度重视。Kenneth E. Boulding认为“地球资源以及地球的生产能力都是有限的,在地球上建立循环生产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他主张以“循环式经济”代替传统的“单程式经济”,即把以“资源—生产—消费”为特征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转变为“资源—生产—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式经济。使得资源能够被充分地利用,同时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把生产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以保障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国外并没有生态循环农业这一确切概念和说法,但与之密切相关的研究概念却不乏少数,世界各国由于其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不同,本国农业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与生态循环农业相关的研究概念与理论包括生态农业理论、自然农业理论、生物农业理论、持续农业、生态农业、低碳农业等。1970年,美国的土壤学家W. Albrecht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1981年,英国农学家M. Worthington在前者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生态农业的相关内涵和理论,他将生态农业的概念阐述为:“生态上可以自我维持并保证低输入、经济上则是充满活力的的,在环境、理论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系统。”美国学者奥拉夫布雷克(1970)对生态有机农业作了研究,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这也成为低碳农业的萌芽阶段。美国农业科学家Brown Lester则在《Building a Sustainable Society》中描述了他对农业低碳排放的一些见解,并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观”这一说法。Freibauer(2004)等对欧洲农业生产、土壤固碳能力等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发现对增加土壤碳库,农业在这方面的潜力是很大的,因此积极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发展低碳农业是很有必要的。1983年,R.瑞达尔提出了“可持续农业”这一说法,他从生态学的角度描述了可持续农业,指出“可持续农业属于再生农业的范畴,是农业实现良性循环的实践过程。”可持续农业采取的是不破坏自然,友好使用自然的方法,在机制和技术层面进行改革,以使得农产品的供给不仅可以满足当代人,也可以使得后代人得到满足。2003年,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到了“低碳经济”这一概念。而后,引发了全世界对未来农业发展路径的研究。
2.模式研究
世界各国在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土壤气候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差异,这使得各个不同的地方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创造和选择上具有各自独特的表现,从而形成了一些典型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尽管国外在研究的概念上与我们有所差异,但内涵大同小异。国外生态循环农业的典型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轮作型生态农业模式。轮作型生态农业模式发展最为突出的国家是瑞典,在这种模式下,该国具有一大批生态农业主。这一模式禁止使用农药、化肥与驱虫剂等化学制品,倡导只使用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为了保证土地肥力和减少病虫害,尤其是豆类与牧草,要坚持轮作。没有使用化学肥料、农驱虫剂等使得农作物的产量比普通同类农作物要低一些,但售价却高出很多,虽然减产但是却增了收,同时还保护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健康的食物。
教育论文
我国研究学者对全国各省市、地区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进行了总结与探讨。例如尹昌斌周颖梁仲达(2008)对广西百色市的“种植-沼气-养殖+灯”生态农业循环模式进行了剖析,对该模式的具体运作流程与机理进行了探讨,同时指出该模式对于本地农业发展和对其他地区的借鉴意义。孔凡标、沈军和臧峥峥(2012)认为目前江苏省东海县的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五种,即农牧结合互利模式、废物沼气处理模式、清洁农业生产节约模式、立体循环利用模式以及资源保护休闲模式。王艺林、贾玉琴和赵维俊(2013)总结了张掖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生态整合、减量化生产、生态链连接与转换、产业纵向拉长、产业横向延伸及庭院微循环等模式。分析表明,认识创新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前提条件。林婷(2015)指出,南平市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稻、菜、菌、烟、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生物质多层次循环利用。张叶(2016)以浙江省为例,研究了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阐述了现代生态农业的特征与浙江省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实践模式。姜国峰(2018)系统剖析美国、日本、德国等国332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客观分析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及启示,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体系化"对策,是有效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推动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的关键。
2.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方巍、叶维寅(2012)总结了舟山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现状,即开展农业清洁化生产、初步具备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基础、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与试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制约舟山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相关因素,即生态循环衣业发展资金短缺、生态循环农业参与主体缺乏、生态循环农业推广相对滞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观念落后。张立华(2011)把西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遇到的障碍归纳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观念滞后、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经济科技水平落后、市场机制和服务水平偏低和资金支持不足。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方面,张立华(2011)结合当前西部区域农业发展特点,分析了生态循环农业所面临的主要障碍,指出西部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构建需要从思想观念、法制政策、管理、技术、信息服务、市场机制、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建立支持体系,将体系创新融入到西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中。席建峰、高飞、房苏清等(2012)认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健全农村土地政策,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第二,倡导教育科研机构积极开展农技培训,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第三,增强工作强度与投入力度,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第四,提高农业技术推广能力,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黄炜虹等(2017)对农户参与生态循环农业的根本动机作了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市场因素才是激发农户参与生态循环农业积极性的首要因素,政策因素则只起到辅助的作用。戴敬、严巧玲、马丽丽等(2018)研究了扬州市通过开展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废弃物循环利用、种养业融合发展、新技术集成创新,形成了多种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但还应加强理念、规划、科技、政策、服务等方面的引导。

  • 添加微信,提供课题关键词,帮你找

猜你喜欢

热搜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