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码: fz67
姓 名 | 院(系) | 专业 | 班级 | ||||||
学 号 | 联系方式 | ||||||||
AI背景下新闻传播的新形态研究 | |||||||||
开题申请:(包括选题的意义与目的、文献综述、研究现状、创新思路、论文提纲、参考文献等。如果篇幅不够,可另加页。字数不少于1500字。) 一、选题目的 1956年,美国Dartmouth大学召开了一个为期两月的交流会,会议上首次正式使用了人工智能(AI)这一术语,人工智能从此走入大众视野,同时开创了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和学科。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迭代更新,人工智能系统开始商业化逐渐进入市场。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升,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前沿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机器新闻写作、算法智能推荐、虚拟现实等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在传媒行业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新闻传播也随人工智能技术的加入发生着变革。 2016 年,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高速的发展,涌现出大量标志性成果,Google 的 Alpha Go 和 Master 的技术突破不断刷新着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认知,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使人类劳动朝向更高级的状态发展。 2017 年 3 月 5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要“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这是“人工智能”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目前,国内“AI+News”的发展处于较为缓慢的阶段,AI与新闻传播还未进行大规常态化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仅应用在对资讯内容的整合上,并未参与到新闻传播的整个流程中去。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新闻业会与人工智能进行更加深度的融合,不单能够在内容生产阶段看到人工智能的参与,在新闻选题、编辑排版、新闻事实的核查等各个环节中都会享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便利,促进新闻传播取得长足的进步,使新技术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二、选题意义: 从1453年古登堡在莱茵河畔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引发首场人类通信技术革命,全球首份报纸、1609年的《通告报》呱呱坠地起,人类也因此拥有“不出家门知天下事”的“千里眼”;20世纪初无线电波技术的出现,新闻插上无线电波的翅膀跨越崇山峻岭,人的听觉能力得以延伸, 成为媒介科技造福下的“顺风耳”。 20世纪90年代网络社会的崛起使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信息结缘于互联网空间, 通过互联网、Twitter、Facebook、微博、微信、移动新闻客户端等不断实现“瞬连”与“续连”时, 信息化时代下的新闻产业也由此得以颠覆性重构与涅槃性重生。 当下,以深度神经网络为基础, 结合云计算、大数据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人工智能浪潮已经崛起,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下半场”———人工智能化时代,技术将首次从物理空间对人体的延伸、迈向最终以取代人类大脑为方向的目标发展。这一媒介技术的时代性飞跃, 也给新闻业带来全新的机遇,通过在AI背景下对新闻传播新形态的研究,对于我国数据驱动新闻新时代的开启提供理论依据,也有利于推动我国的新闻传播从传统新闻报道到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的交互式形态不断增强。 三、文献综述 更多范文 (一)国外研究现状: IA新闻写作最早起源于美国,西方媒体机构在该项技术上的成熟度也远超国内。国外学者对于IA新闻写作的研究内容集中在其技术原理和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这两个方面。 首先,在探讨AI与新闻写作的技术原理方面:美国学者加利·艾纳夫在其撰写的《The New World of Transitioned Media》一书中,对AI与新闻写作运作的技术支撑以及AI与新闻写作对媒体转型带来的影响作出了详细的论述,作者在书中也指出AI与新闻写作生成新闻内容的两大技术支撑分别是计算机程序和算法,计算机程序能够从巨大的信息孤岛中抓取信息,算法则能够将数据信息转换成可读的文字内容;艾米莉·贝尔在《The robot journalist: an apocalypse for thenews industry》一文中则指出“AI与人记者”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基于算法技术将数据转化为文字的程序。 其次,在对于AI与新闻写作的影响力方面的研究:全球权威调查机构皮尤研究所在其发布的《算法时代》这篇报告中指出未来生活中算法将无处不在,算法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很多益处,但是仍需要“对算法过程进行责任划分、监管和透明纠察”;2014年美国报业月刊《编辑出版》(《E&P》)刊登一篇标题为《Learn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Robot Journalist》的文章,该篇文章集中探讨“记者是否能够被AI与记者所取代”这一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AI与记者不能完全取代人来记者,而是会将人来记者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做更需要人类智慧的工作;另一美国学者克里斯特·克莱尔在《Enter theRobot Journalist》一文中探讨了由软件撰写出的新闻和人类记者撰写的新闻的区别,表明由AI与撰写出的内容虽然是枯燥的,但是是对事实的客观呈现,该文章也着重探讨了受众是如何看待由AI与撰写的新闻。 (二)国内研究现状: 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兴产物,学者对于机器新闻写作的研究并不多。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当前我国学者对于AI与新闻写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探讨机器新闻写作的出现对新闻行业的影响与冲击。喻国明教授在《“机器新闻写作”时代传媒发展的新变局》中提到,“机器新闻写作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一个现象级的发展。”它的出现使新闻人的角色由传播内容的生产者和控制者转变为社会传播生态的共建者,也会使媒体形态向“平台型”媒体转变。张鋆在《“机器人写手新闻”对传统新闻生产的影响》中提出,机器人写手的使用使新闻信息来源、新闻生产主体、新闻生产的方式都产生了改变,减少了新闻生产的流程,提高了新闻成产的速度。金兼斌在《机器新闻写作:一场正在发生的革命》中认为,机器新闻写作使新闻业重新定义,使新闻传播学科的内涵外延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新闻教育课程体系要调整,导致新闻传媒从业者的核心素养要求也发生改变。高盛在2016 年 12 月发布的《2016年人工智能生态报告》中对人工智能给出了解释:人工智能是制造智能机器、可学习计算机程序和需要人类智慧解决问题的科学和工程,通常包括自然语言处理和翻译、视觉感知、模式识别、决策制定等。机器新闻写作就是将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能力赋予机器的科学技术运用到新闻内容的生产中,从而实现新闻内容的自动化生成。 第二,针对单个机器新闻写作程序的个案研究。新华社技术局在《快笔小新与机器人写作》中对新华社所研发使用的这款名为“快笔小新”的机器写作程序的功能和优势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付松聚在《我国首创机器新闻与人工新闻写作之实证性研究——以 8 月 CPI 新闻报道为例》一文中,对由腾讯Dreamwriter 所撰写的国内第一篇机器新闻进行实证研究,将其与由人类记者撰写的同一主题的新闻稿件进行对比,总结出机器新闻写作在内容创作方面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第三,探讨机器新闻写作是否会取代人类记者。这一话题是学者和业界较为热议的话题,熊国荣、李贤秀在《“机器人记者”对新闻记者就业的冲击及应对》中分析道,机器新闻写作具有快速、便捷、高效的优势,这些优势会对新闻记者的就业带来一定的冲击,那些只从事简单重复工作的记者会被淘汰,只有那些业务精良、与时俱进的记者才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徐生耀在《机器人记者与传统媒体记者的融合》指出,机器人记者与传统媒体记者不是竞争的关系,机器人记者理应成为人类记者的助手,帮助记者完成数据搜集分析的工作,二者相互合作从而创造出高质量的人机结合报道。 四、创新思路 通过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发现,当前对于AI与新闻传播的研究视角多集中在梳理AI与新闻写作的生产机理以及探讨记者是否会被AI与新闻写作程序取代,但对于AI在新闻传播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在梳理已有的研究内容的同时将重点研究,在在AI背景下新闻传播的新形的变化,同时,也着重对AI与新闻写作的发展趋势做出了思考,这些内容在当前的研究都是未涉及的,具有研究视角的创新性。 五、论文提纲 1.引言 2.相关理论概述 2.1人工智能的概念 2.2智能新闻的内涵 3.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闻传播 3.1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产生的影响 3.2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4.人工智能背景下新闻传播新形态 4.1消息来源途径拓宽,以数据驱动深度新闻 4.2报道的生产效率提升,保障新闻的客观准确性 4.3传统记者的加速淘汰与转型升级 5.结语 6参考文献 致谢 六、参考文献 [1]彭广林.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双创”教育工作略谈[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2):3-4. [2]鲍英英.融媒体时代高职新闻传播专业以融合应对融合的教改实践[J/OL].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刘文娟.以教改项目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9,34(01):119-122. [4]艾丹,吴若林.融媒体时代要保持新闻传播的初心——媒体微信公众号传播方式探析[J].新闻前哨,2019(02):44-45. [5]尚甲.当前数据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视听,2019(02):142-143. [6]吴春颖.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视听,2019(02):226-227. [7]单友健.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创新模式探究[J].现代交际,2019(02):88+87. [8].湖南省新闻传播学会成立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长沙举行[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01):161. [9]黄海斌.区块链技术与新闻传播行业的融合构想与现实壁垒[J].科技传播,2019,11(02):129-130. [10]封佳.网络时代新闻宣传对策研究[J].科技传播,2019,11(02):147-148. [11]郭晶.我国网络法治新闻的影响之我见[J].科技传播,2019,11(02):155-156. [12]于家齐.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科技传播,2019,11(02):188-189. |
|||||||||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