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陌生他人是否在场及其行为对道德伪善的影响

请输入课题关键词,搜索相关范文

文档下载

网盘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7ASP1HCMQSi1afRkxeb4Vw

提取码: jg97


部分内容展示

现今的一些调查结果显示,人们普遍具有向善的道德态度,道德认知水平也相对比较高,然而在现行的社会生活中,当个人的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不相统一、出现危机时,个体会在均衡利益的最后阶段做出与自身道德原则不相匹配的行为,甚至做出有悖于自身道德态度和认知的行为。在陌生人在场的情况下,人们表现出的道德行为是不一样的。本课题主要是采用实验的方法,以大学生为被试,设置捐款情境,探究陌生他人是否在场及其行为对道德伪善的影响。结果表明:内群体陌生人在场能够有效地抑制个体的道德伪善;陌生人的真善行为能够有效地抑制个体的道德伪善;在场陌生人表现出伪善行为时,无论是内群体还是外群体陌生人都不能抑制个体的道德伪善。
关键词:陌生人,他人在场,道德伪善;更多范文
教育论文
道德伪善(moral hypocrisy)指个体欲表现得道德,但又找机会设法避免真实行善付出代价的行为倾向或动机道德伪善在操作定义上有两种取向:一种是对自己和他人的道德判断标准不同,即在自己和他人做出同样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时,对他人的行为判断得更严苛的现象;另一种是自己宣称的道德水准与实际行为相分离,即个体实际的善行达不到自己所声称的道德水准的现象。近年来,随着社会公德的流失和道德的滑坡,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虚情假意、表里不一的事例,不禁让人们开始对人性产生了怀疑。这使得道德伪善现象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在探析道德问题上,往往人们只停留在个人层面上,对于人际交往上的研究则少有涉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大家一般都会倾向于言称“我们”与“他们”,这就在无形中将自身划分为内外群体,这种自然的群体与个体认知方式必然会对行为方式产生影响。男性群体与女性群体是自然存在的,且极易进行自我归类的群体。然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青年初级阶段。在该阶段虽然生理方面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心理发展还处于非常不稳定的敏感状态。他们开始关心自己的形象,关注自己的心理活动,特别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根据社会影响理论,社会互动中的人数、影响力和接近性都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那么当面对内群体(同性)或外群体(异性)的陌生人在场时,大学生会有怎样的行为表现呢?因此从人际层面去探究道德伪善的影响因素是非常有必要的。基于此,本文将对陌生他人是否在场及其行为对道德伪善的影响进行研究

  • 添加微信,提供课题关键词,帮你找

猜你喜欢

热搜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