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下载
网盘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RB6qvtZTmY7NhiA7FQ13LQ
提取码: eavy
部分内容展示
中日两国双边贸易中各自的互补性、竞争性的发展变化对中日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依次运用RAC指数和ESI指数、TII 指数和 C 指数对两国贸易中的中互补性、竞争性2个方面进行分析。结论显示:现阶段产业内贸易已经替代传统的产业间贸易升级为两国的主要贸易模式。中国和日本在不同类型产业具有不同的竞争能力。中国的贸易竞争性来自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然而日本的贸易竞争性却主要体现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日双边贸易以基于产业结构上出现的差异而形成了两国之间贸易的互补性强,主要是垂直贸易。
关键词:中日贸易;竞争性;互补性;
更多范文
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作为经济大国的日本,两国间的经贸关系发展不仅决定了中日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进程,而且在东亚一体化整体过程中占据中流砥柱的地位。在复杂的双边经贸活动--双边贸易、双边投资和政府开发援助中,中日双边贸易是开发合作的重点和基础,也是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的突破口。明确现阶段中日双边贸易中的中日两国各自优劣势、竞争性、互补性以及贸易模式等,不仅能为中日贸易的未来走向提供路径选择,而且能为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提供依据并指明方向。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多采用贸易测算指数法,现有的文献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选取个别指数对中日两国贸易中的各行业进行全面分析,例如:关雪凌和肖平(2008)选用TII指数、RCA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测算了1996—2006年的中日双边贸易状况,结果显示两国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各自优势存在差异且进出口均体现出互补性;陆根尧和王晓琳(2011)采用TII指数、RCA指数、G-L指数和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分析了中日双边贸易的特点,揭示了各自的比较优势和两国贸易的可行性,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对中日双边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的分析或是采用的指数太少、数据太陈旧,或是所涉及的行业不够全面,为此,本文选取最新的数据对中日贸易的各自互补性、竞争性进行分析,以期得到较为全面、准确的结论。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乃至亚洲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分别为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和贸易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近几年来,虽说中国经济增长的脚步放缓,但是庞大的经济总量、高效的生产能力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同样庞大的贸易总量,“中国制造”这个概念在全世界的普及就是对此最好的印证。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国,双方在经济文化贸易上都存在着不克分割的关系,从国家层面来讲,日本不仅是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的第三大经济强国,同时也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其排名仅次于美国,欧盟和东盟。中国自05年以来一直是日本的第一贸易进口国,长期以来也一直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出口国,其排名甚至在09年至12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期间超越了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由此可知日本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外部环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拥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而日本则在科技和资金上占据优势,两国的合作发展是一种必然态势。尽管12年的“购岛”事件以及近年来的钓鱼岛冲突对两国经贸关系有所影响,但市场的因素依然大于政治历史等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两国的合作基于共同的利益,如何在优势互补中走向双赢才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值得研究的问题。纵观两国的贸易市场分布,美国都是两国最大的出口市场。2017年美国自日本进口额为1365.4亿美元,占美国进口总额的5.8%,美国自中国进口额为5056.0亿美元,占美国进口总额的21.6%,相比之下中国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但在产品附加值上绝大多数出口货物还是处于劣势的,日本在二战后便接受美国的经济扶持,两国经济政治等方面素来联系紧密,再加之对中美贸易战亮起红灯、日本国内的产能过剩急于扩大海外市场和美日贸易关系重新定位等因素的考虑,中国在一些原本具有优势的出口货物上是否会丧失优势,转而被日本、欧盟等国和地区部分取代,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