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传统骑楼空间形态特征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

请输入课题关键词,搜索相关范文

文档下载

网盘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apsu-OTmr-fq3y5R2j2pPw

提取码: h7hm


部分内容展示

骑楼建筑是岭南地区一种重要的建筑类型,其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岭南近代发展历史的缩影,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这些代表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正在被兴起的城市化所代替,我们的城市地域特色渐渐地失去了自己独特的身份。在现代城市化过程中,骑楼建筑形态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应用不能局限于建筑设计中,而应该将其应用于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各个层面。本文以惠州水东街为例,对传统骑楼空间形态特征进行提炼和归纳,阐述传统骑楼的平面、立面、廊柱等形态特点,分析传统骑楼空间形态特征在现代景观中的作用与应用意义,并通过具体实例对骑楼空间形态特征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从而促进骑楼建筑形态的保护与传承,使其成为我们城市重要的身份标识,这对于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骑楼建筑;空间形态;景观设计;更多范文
传统骑楼空间形态特征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
骑楼,已经被公认定义为一种“外廊式建筑”,骑楼是近代建筑史上发展的一个比较特殊的建筑形态,它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有不少人看过骑楼之后认为它是西方建筑的舶来品,其原初形式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帕提农神庙”。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骑楼是出现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贝尼亚普库尔,由于英国人不适应印度当地炎热的气候环境,便规定在所有建筑前必须建造一条宽五英尺并且有顶的外廊,以此创造出遮阴凉爽的建筑环境,以便提供外籍殖民者做生意。后传入东南亚新加坡等国,被称作“五脚基”,在当地发展兴盛使用广泛。20世纪以来,随着东南亚华侨回国建设的热潮剧增,这种形式的建筑逐渐传入华南沿海一带,特别兴建于福建、广东、海南地区,被国人成为“骑楼”。当然骑楼在中国出现与中国传统的“檐廊式”商业建筑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宋代,由于宋代经济发展迅速,城市面貌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一些文献中便有了“徒城之始,衡路显敞,其后守吏增市廊以收课”的一记载,由于惠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湿热多雨炎热,那么这种建筑在南方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骑楼建筑大部分都是两三层的小楼并排整齐划一,靠街道这边的二楼向街道这边凸出来,下面用多根立柱撑起来,远远的看过去,楼房好象骑在街道上所以叫骑楼。形成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近代骑楼街,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后,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原有近代骑楼街出现了衰退和凋零的局面。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在旧城改造、开发中,骑楼建筑大致经历了从发展停滞、改造性破坏、到保护性开发与发展三个阶段。
20--30 年代是近代骑楼建设的高潮时期,也是骑楼街大量建设的时期。40 年代到改革开放初,骑楼形态虽有零星的新建,但大体上处于发展滞后,乃至停滞的阶段。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不断扩张,交通量大大增加,老城区面临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时期常常是在一些原有骑楼街的更新改造过程中拆除旧骑楼、建设新骑楼,由于不是整条街道实施整体改造,老城区道路的拓宽改造造成了对一些骑楼街的破坏。这个时期基本上处于骑楼建筑的改造性破坏期。
进入九十年代,人们从大肆破坏的现状及后果中醒悟过来,开始反思过去,城市历史地段的价值逐步被认识到,传统骑楼街的保护和改造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各地的规划部门与政府把对历史地段的价值的保护与开发提到了工作日程中,对现状质量较好、商业地段较好的骑楼商业街实施了保护性开发规划,如泉州中山路、厦门中山路、广州下九路、第十甫路、北京路(中山路至大南路段)等,以商业开发来促进骑楼形态的保护与发展。但与此同时,岭南地区部分原本保存得相对完好的近代骑楼建筑,由于旧城改造热潮的兴起,其中一些盲目快速的建设和改造反而导致了骑楼建筑特别是立面风貌的破坏,并且学术界人士以及民间对骑楼建筑保护也发出呼吁,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下,对骑楼建筑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观察近年来国内对于骑楼的研究,主要在着眼于文化形成和发展以及空间形态研究两个方面,对骑楼空间形态的研究较少,对近代骑楼建筑空间形态的完整性研究并不完善。因此,本论文将以惠州水东街为例,对近代骑楼的立面进行完整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 添加微信,提供课题关键词,帮你找

猜你喜欢

热搜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