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抗战剧中军人形象的塑造研究 ——以《我的兄弟叫顺溜》为例

请输入课题关键词,搜索相关范文

文档下载

网盘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niNCPQZOJ9ODxziaAt8Yw

提取码: 2gjr


部分内容展示

在许多文艺作品中,军人往往被诠释成具有道德伦理感和大智慧的人,或者指代那些勇武过人而又有正义感的人,或者是为了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而牺牲的人。归结起来,军人往往无所不能、身无瑕疵。然而,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却塑造出了另外一种军人形象。他既有普通人的普通属性,同时,也具有军人的道德伦理精神。可以说是对传统军人观的一个颠覆和解构,同时,又重构了一种新的军人形象。
本文对于以《我的兄弟叫顺溜》为例,抗战剧中军人形象的塑造进行了相关的研究。首先简要阐述论文研究的缘起,然后对研究对象与概念进行理论阐释,对于已有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并简要概述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然后分别对于共产党军人形象、国民党军人形象和日本军人形象的呈现与嬗变进行分析。接下来对抗战剧中军人形象塑造的典型案例分析,以《我的兄弟叫顺溜》为例,对这部电视剧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对于电视剧当中的典型军人形象进行分析,具体对于电视剧当中军人形象塑造上的突破和局限进行探讨。最后提出了抗战剧中军人形象塑造的未来思考,分别从脸谱化与类型化、娱乐化与艺术化、英雄化与人性化三个角度来探讨抗战剧中军人形象塑造的问题与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军人形象;抗战剧;《我的兄弟叫顺溜》;更多范文
抗战剧中军人形象的塑造研究 ——以《我的兄弟叫顺溜》为例
近年来活跃荧屏的抗战剧越来越类型化,类型化叙事积累、凝聚了影视艺术创造的精神体验,可以提高与观众社会心理的契合性,但问题在于,类型化叙事存在的合理性并不代表其可以作为一成不变的统一格式被不断重复。抗战剧中一个典型的类型化叙事就是反复呈现日军五花八门的死亡形象,我们要“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日寇的最终死亡代表着正义方获胜的必然性,可让人忧虑的是,日军死亡形象的反复上演使抗战剧艺术表达效果过于平面化,如果说抗日就等同于打“鬼子”,等同于“鬼子”的死亡,是不是对战争的理解就过于单一和片面而忽略了战争和人性本质的多重侧面? 当下的抗战剧还采用类型的嫁接方法,逐渐涌现出一批抗日言情偶像剧、科幻剧、武侠剧、谍战剧、传奇剧等,如前文所述,这种方法打破了叙事常规,能够吸引观众。但是这种突破本身在不断复制和模仿,嫁接的类型本应作为主要抗日故事内容之外的丰富和充实,当下一些抗日题材电视剧在剧情比例的把握上欠妥,剧情设置上嫁接类型喧宾夺主,抗日战争历史反而被简化为故事背景。
抗日题材电视剧就像一个“万用酒瓶”,什么都能往里装,性感、时尚、偶像、动漫、传奇、武侠等一些商业元素统统以碎片拼贴的方式被裹胁杂烩到抗战剧中,此不失为在当前多元化文化语境下抗日题材电视剧寻求突破的一个出口,但抗日剧从属于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承担着教育国民的历史重任,较之其他题材也更具严肃性,不能为迎合受众将它与都市偶像剧、言情剧、武侠片等相提并论,情感戏的加入确实有利于渲染红色题材的浪漫主义气息,偶像演员阵容、动漫元素的加入也会吸引大量的年轻受众,但是这些各种时尚化元素运用的过多,长此以往,将严肃的抗战剧娱乐化、戏谑化,快餐化,也会产生物极必反的效果,例如传奇、武侠的过度演绎导致抗战剧过于传奇和魔幻,过多的情感纠葛、三角恋、四角恋等使用了违反审美和情感逻辑的叙事方法去吸引大众的注意力,使抗战剧处于一种失衡状态,剧情比例严重失调,历史和艺术的真实荡然无存,其中深含的教育与历史价值等被稀释和消解,一些丰富的抗战剧创作素材也随之被淹没在商业娱乐的浪潮中。

  • 添加微信,提供课题关键词,帮你找

猜你喜欢

热搜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