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下载
网盘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Ed_mOSk7lq9zamvrPi39aA
提取码: 6hcs
部分内容展示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对中风偏瘫的认识最早的著作之一。《素问·风论篇第四十二》记载:“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灵枢·热病第二十三》:“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膝之间。”《灵枢·邪客第七十一》载:“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痀挛也。”与内经时代接近的《五十二病方》云:“痉,身伸而不能屈……筋挛难以伸。”……以上两大著作是最早描述中风偏瘫的文献,所提及的偏枯、身偏不用而痛、痀挛、筋挛等,皆属于本病的范畴。
《黄帝内经》对于中风偏瘫的认识和治疗,对后世防治中风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素问·痿论第四十四》指出:“治痿独取阳明”,此法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灵枢·热病第二十三》提出:“偏枯……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可见针灸早已被古人广泛应用于中风偏瘫的治疗,虽然未记录穴位的选择,但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益不足、损有余”等治疗大法。到了《针灸甲乙经》中记载了“偏枯不能行……照海主之”、“偏枯不仁,手瘛偏小筋急,大陵主之”。《肘后歌》言“手臂拘挛急”,则选用“尺泽深刺去不仁”。《铜人输穴针灸图经》提到了“极泉治四肢不收”疗效确切。《针灸大成》曰“灵道主肘挛”、“中风肘挛:内关”、“少海主肘挛腋胁下痛,四肢不得举”。《针灸集成》也记载了“大接经治中风偏枯,……皆取十二经井穴”。艾灸也是古代常用的治疗方法。《圣惠黄帝明堂灸经》记载:“忽中此风,言语謇涩,半身不遂,宜于七处,一齐下火,各灸三壮。如风在左灸右,在右灸左。一百会穴,二耳前发际,三肩井穴,四风市穴,五三里穴,六绝骨穴,七曲池穴……根据法灸之,无不获愈。
更多范文
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格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对患者进行筛选,共获得80例患者,按照简单随机方法分成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疗法,对照组常规针刺疗法。
诊断标准如下: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并经头部CT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符合脑卒中肌张力增高诊断标准。运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
评定痉挛状态,要求评分在1-3级,其中0级为肌张力正常,1级和1+级为轻度痉挛,2级为中度痉挛,3级和4级为重度痉挛。
(2)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病名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1996制订的《中风病症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
[8]:
①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②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③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④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⑤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加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石学敏主编的《针灸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二版)
[9],分为五大证型:
①肝阳暴亢: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尿黄便秘,舌红或绛,苔或燥,脉弦有力;